“多少?”
    文音问。
    “至少四万。”
    “啊,这么多啊?”
    文音想了想,又问,“你想由公司出这笔钱?”
    “你觉得呢?”
    胡莉反问了,又说,“我觉得应该送佛送到西,要不就不送。”
    “那也不能这样啊,毕竟是他孩子,又不是他的事。”
    文音想了想,又征询道,“公司出一半吧?这样比较合理,我也好跟张平解释。”
    “嗯……也行吧。”
    胡莉只好答应了。
    “哎,”
    文音又问,“钱我可以申请下来,这关系你能找到吗?”
    “当然,”
    胡莉挺了挺胸脯,“我家宁宁不是刚进去嘛!”
    “哦,对对!”
    “行啦,张华的事情也摆平了,你就放心大胆的行动吧!”
    胡莉咧着嘴笑了起来,笑着笑着,眼睛又在眼眶里滴溜溜地转了几圈,突然俯下身子说,“差点忘了,你赶紧给马鸣打个电话,让他先别急签合同,再沉沉!”
    “他签不了,”
    文音说,“那十万块钱没送过去,人家怎么可能签合同?”
    “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”
    胡莉说,“不管怎样都要先把这个合同压下来,咱们正好拿这说事,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,千万不能错过!”
    文音愣了一会儿,突然笑了,接着骂道:“你真是个老狐狸!”
    第二天上午,当贾盛赶到天津时,马鸣还没有起床。
    昨晚,马鸣睡得很晚,倒不是因为一直等着贾盛的消息,而是因为他跟梁师傅方便面的刘总谈得很投机。
    起初,刘总得知马鸣没有带来说好的那十万块钱,心里有些不高兴,想着随便吃了饭就走。
    可能是机缘巧合吧,俩人聊了几句,就发现他们都有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,而且还同在伊拉克。
    这一下子又打开了话题,俩人撇开业务不谈,而是长久地回忆国外生活的种种趣闻,又说起了战前逃难的经历,慢慢地俩人语声渐高,感情渐近,后来竟以兄弟相称,竟似老友久别重逢一般。
    酒逢知己千杯少!
    刘总从饭店里出来后,意犹未尽,对马鸣说:“时间还早,我带你去保税区,那里有个蓝山咖啡厅,是个牙买加人开的。
    他们的蓝山咖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咖啡之一。”
    马鸣在国外生活了五年,也喜欢喝咖啡,便笑道:“好啊,我也好长时间没有喝咖啡了,怪想的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