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三章 土地与军制
第143章土地与军制
求贤令布之后,许多郢都国人都面有忧色,不过更多的人也却是精神振奋,他们认为当今大王较之以前的楚王,不一样。
因为他曾经说过“大楚兴亡,匹夫有责!”
,还说过“犯我强楚者,虽远必诛!”
一个只会苟且的大王是无法说出这样令人心潮澎湃的话的。
街头巷尾的人们口口相传着求贤令,期待着列国贤才如过江之鲫般涌向楚国,在大王的带领下,创造一个属于大楚的时代。
与郢都的群情激昂不同,王城内依旧平静。
熊槐每天都会去王后南芷的寝宫,看看自己的即将出生孩子。
田夕在熊槐这个人生导师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每日里都去缠着云无心学习医术。
熊槐偶尔也会去看看芈月和郑袖,万不能让这二人的大好年华都错付了空荡荡的大殿。
大部分时间里,熊槐不是拉着昭阳、田忌、孙膑、沈衍讨论,便是一个人想些事情。
这几天,熊槐在思考军制的问题。
几个月前,他和重臣们探讨过这个问题,当时他的想法是军屯与府兵制相结合。
熊槐先是回忆了一番历朝历代的军制变革,他希望从中找到符合楚国国情的军制。
西周的兵役制度是征兵制,但它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。
周天子和诸侯的亲兵(“虎贲”
)是从“王族”
或“公族”
中征集的,属于贵族子弟兵。
车兵称甲士,是从“国人”
(平民)阶级中征集的,步卒(步兵)是从庶人(自由民和农业奴隶)中征集的;厮徒则是从奴隶中征集的。
从总的情况看,“国人”
是西周兵员的主要来源。
“国人”
的主要任务是服兵役,其服役年龄一般为20岁至60岁。
服现役的称“正卒”
,另外还有相当于现在预备役的“羡卒”
。
按规定,西周野人”
不能服兵役,国野界限非常清楚。
春秋时期的兵役制度前后变化很大。
西周那种严格按社会等级服兵役的制度,逐渐遭到破坏。
各国在实行民军制的同时,开始实行世兵制。
如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,把“国人”
中适合服兵役的单独划分为一个阶层,与从事工商的人分开居住,不准迁徙,专服兵役,且世代相传。
其他国家为扩大兵源,也纷纷进行军制改革,把服兵役的范围从“国人”
扩大到由庶人转化而来的农民阶级。
晋国“作州兵”
,鲁国“作丘甲”
,郑国“作丘赋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