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,接收端只要捕捉到这个‘形状+标记’的组合,就知道‘哦,这个形状出现了’,它就代表一个信息比特!
    咱们把信息编码,直接‘刻’在等离子体自身的变化图谱上!”
    实验室里安静了几秒。
    专家们面面相觑,随即眼中爆发出精光。
    “妙啊!”
    李思远第一个反应过来,“主动放弃预测复杂的整体状态,只关注局部瞬态特征!
    把信息传递转化为特征图谱的识别和标记!
    这思路……简直是把复杂问题暴力拆解了!”
    张工也抚掌:“虽然听起来有点‘笨’,但工程实现上可能更可行!
    需要强大的实时模式识别能力,但避开了最难的物理建模!
    陈默,你这脑子,怎么长的?”
    陈默嘿嘿一笑,深藏功与名:全靠重生挂和“土味”
    直觉硬怼!
    方案方向定了,但“标准版”
    平台的建造却卡住了。
    模拟更大尺度、更高能量的等离子体,需要超强的磁场约束和精密的能量注入控制。
    王浩和实验室的工程师们,对着核心的磁约束线圈设计图纸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
    “材料要求太高了!”
    王浩指着图纸,“要承受瞬间的强磁场和高温粒子流冲击,还要保证极高的冷却效率……现有的几种特种合金,要么强度不够,要么导热不行,要么贵得离谱!”
    “加工精度也是问题,”
    一位工程师补充,“线圈的绕制精度和内部冷却流道的制造,国内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厂家……”
    讨论陷入了僵局。
    陈默看着图纸上那复杂的线圈结构,脑子里又开始“缝合”
    。
    承受高温高压?强磁场?高效冷却?这感觉……有点熟悉?
    就在“零号实验室”
    被线圈卡脖子的时候,陈默的手机又响了。
    这次是东海舰队某护卫舰的舰长,语气带着一丝凝重和急切:
    “陈顾问!
    我们这边试用遇到点‘特殊情况’,需要技术支持!”
    东海舰队的试用舰,正在执行一次靠近争议岛礁的巡逻任务。
    这片海域岛礁密布,水文复杂,电磁环境也因为靠近某些“不怀好意”
    的监听站点而异常诡谲。
    “我们按计划释放‘海影’蜂群执行对岛礁周边可疑目标的抵近侦察,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